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京九铁路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会点,号称“新时代的九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京九、长江两条旅游经济带的著名旅游城市。九江境内,庐山、长江、鄱阳湖以及浔阳古城共同架构成“一山独耸,二水合流”的大尺度旅游空间和“山在城边、城在水边、水在城中”的独特城市风貌,蕴藏着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为九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九江现已建成以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为龙头的综合旅游区,拥有旅游景区(点)120多处,旅行社80家,旅游星级饭店39家,还有多家旅游购物商店、旅游车队和游船公司等,共同构成年接待1000万人次的总体规模。据统计,1978年至2005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1015.78万美元,其中2005年接待8.02万人次,创汇2357.45万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2.8倍和300倍;1981年至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590.71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03.56亿元人民币,其中2005年接待819.82万人次,收入52.43亿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5.4倍和1218.4倍。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4.3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68%,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九江市于2001年10月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10月又荣获“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2006—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奠定基础、实现全面提升、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发展九江大旅游”的战略决策,依据省、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与行业专项规划,我局组织开展《九江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编制工作。本规划在总结分析九江旅游业“十五”期间主要成就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和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十一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包括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等,同时对2020年远景目标作出了积极的预测。
我们坚信: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进程中,九江旅游业在未来五年一定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作出积极贡献。
第一章 “十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发展综述
2001—2005年,九江旅游业既享受了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取“中国魅力城市”殊荣和庐山荣晋“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的喜悦,又承受了“非典”疫情的沉重打击,总体呈现稳健、持续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成就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虽然遭受了2003年“非典”疫情的侵袭,九江旅游经济仍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1—2005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7.19万人次,比“九五”增长1.6倍,年均增长24.23%;旅游外汇收入7066.97万美元,同比增长1.5倍,年均增长38.27%。接待国内旅游者3250.97万人次,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14.35%;国内旅游收入204.49亿元人民币,增长1.3倍,年均增长15.18%。旅游总收入210.74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5.53%。其中,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02万人次,创汇2357.45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819.82万人次,收入52.43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九五”最后一年(2000年)增长160.78%、235.77%、91.43%和99.13%;旅游总收入54.38亿元,同比增长102.08%,实现了全市旅游经济总量五年翻番的预期目标。
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截止2005年12月为止,全市共有旅行社80家,比2000年增加3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家(包括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组团社1家)、国内旅行社76家;旅游星级饭店41家,同比增加13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0家、预备三星级1家,二星级15家、一星级1家;独立经营的旅游景区企业单位46家,还有多家旅游购物商店、旅游车队和游船公司等,年接待量可达1000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近35%的总体规模。
3.产品体系日益完善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庐山为主体的“众星烘月”旅游景区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旅游产品结构也由单纯的观光型逐步向复合型、多元化转变,现已初步构成集观光、度假、生态、宗教、会议、文化、运动、康复八大旅游系列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世界文化景观”——庐山游、庐山别墅避暑度假游、庐山温泉休闲游、佛教净土宗祖庭——东林寺朝圣游等深受中外游客欢迎。
4.基础设施逐渐完备
九威大道和环庐山高等级旅游公路相继竣工,为庐山山上及山麓周边旅游景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永(修)武(宁)一级公路公路建成通车,使市域西部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更具备可进入性。铜(陵)九(江)铁路动工修建,将与武(昌)九(江)铁路共同形成我市东西联结的钢轨通道。九江市区、庐山牯岭、各旅游城镇与主要景区的道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公共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构建九江大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问题
1.入境旅游明显滞后
多年来,我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一直偏低,创汇水平增长迟缓。“十五”期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与外汇收入,只有桂林、张家界等旅游城市的三分之一,差距十分明显。
2.旅游发展机制不活
一是庐山、柘林湖等国家、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九江的旅游资源被城建、文化、林业、宗教等部门分割,无法形成构建大旅游所必须具备的发展机制。
3.旅游生产要素发展不平衡
“十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吃、住、行、游”四要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购、娱”两要素仍是九江旅游发展的“短腿”,缺乏大型旅游购物场所、大型旅游娱乐场所以及大型商业性文艺演出活动。
表1:九江旅游业“十五”发展主要指数
年度
接待入境
旅游者
(万人次)
旅游外汇
收入
(万美元)
接待国内
旅游者
(万人次)
国内旅游
收入
(亿元)
实现旅游
总收入
(亿元)
2001
4.19
911.02
556.50
34.09
34.85
2002
5.02
1160.96
601.70
37.87
38.83
2003
3.91
974.80
605.13
38.08
39.89
2004
6.04
1662.56
667.82
42.32
43.70
2005
8.03
2357.45
819.82
52.43
54.38
合计
27.19
7066.97
3250.97
204.49
210.74
比“九五”增长
159.23%
151.61%
89.31%
134.05%
134.86%
年均递增
24.23%
38.27%
14.35%
15.18%
15.53%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九江旅游业将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以大开放推进大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利用'2006杭州休闲博览会、'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三大盛会所创造的旅游发展机遇,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旅游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大开放为动力,从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实施“构建九江大旅游”发展战略,提升九江旅游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
二、发展战略
举全市之力,实施高起点规划、全方位推进、多元化投资、高水平开发、优质化管理、多样性展示、网络化营销等策略,以“红色旅游”为先导,积极跟进“绿色旅游”与“古色旅游”,构建以“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为龙头,以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市区为依托,以六大旅游功能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浔阳历史文化、鄱阳湖湿地生态、修河流域观光度假、共青城休闲度假、彭泽自然生态)为基础的九江大旅游发展格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知名度高、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九江旅游大品牌;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构建以旅游集团公司为核心的旅游大产业;以统一的品牌、统一的价格和统一的营销策略,培育国际、国内、出境“三足鼎立”的旅游客源大市场;提升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发展九江大旅游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热情,营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旅游大环境。
三、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休闲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旅游名城。构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以上,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预计5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0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6729万美元,均超过前27年的总和,分别比“十五”增长278.82%、419.73%;预计接待国内旅游者635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56%、116.7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前24年的总和;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504.62亿元,比“十五”增长139.45%,旅游业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表2:九江旅游业“十一五”发展指数预测
年度
接待入境
旅游者
(万人次)
旅游外汇
收入
(万美元)
接待国内
旅游者
(万人次)
国内旅游
收入
(亿元)
实现旅游
总收入
(亿元)
2006
11
3279
1002
68
70.66
2007
15
4500
1150
80
83.65
2008
21
7350
1300
95
100.95
2009
26
9600
1400
107
114.78
2010
30
12000
1500
120
134.58
合计
103
36729
6352
470
504.62
比“十五”增长
278.82%
419.73%
95.39%
129.84%
139.45%
年均递增
30.52%
39.04%
12.85%
18.16%
20%
第三章旅游发展布局
根据《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旅游空间总体设计原则,结合实施“构建九江大旅游”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在“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旅游发展布局适当进行调整,促使九江旅游业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背景中均衡、快速、持续地全面发展。
一、总体布局
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九江为旅游目的地,以 “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为区域旅游中心,全面推进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旅游区、浔阳历史文化旅游区、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修河流域观光度假旅游区、共青城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彭泽自然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逐步成为长江旅游经济带与京九旅游经济带交汇处的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
二、功能分区
1.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旅游区
打好“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这两张世界级旅游品牌,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康健娱乐旅游、文化宗教旅游和科考修学旅游;加强世界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山上开发规模,逐步朝着“山上游览,山下吃住”的方向发展,建成世界级著名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2.浔阳历史文化旅游区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全面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城市构景要素,重点建设沿江旅游景观带、浔阳历史文化街区群和鹤问湖风景名胜区,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综合功能,成为集名胜观赏、宗教朝圣、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3.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区
加大生态环境与冬夏候鸟的保护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段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建设鄱阳湖口风光游览区、南康水上运动娱乐中心和吴城候鸟珍禽观赏区,逐步建成以水岸风光、水乡风情、水产风味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4.修河流域观光度假旅游区
切实保护河流、湖泊、岛屿、森林、温泉、石林等自然生态环境,挖掘与开发黄庭坚、陈宝箴、李烈钧等历史名人和秋收起义等人文旅游资源,着重建设与完善云居山宗教建筑群、柘林湖运动娱乐与国际会议中心、易家河温泉度假区和修河峡谷风光带,成为包括生态观光、运动娱乐、休闲度假、宗教朝圣、凭吊先贤和瞻仰革命史迹的新兴旅游区。
5.共青城休闲度假旅游区
建设园林城市景观体系,配套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加强羽绒系列制品的深度开发,提升生态示范农业旅游区的综合功能,完善高尔夫球场的附属设备,建成集瞻仰名人陵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生态农业观光、开展高尔夫运动休闲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6.彭泽自然生态旅游区
严格保护、科学利用梅花鹿自然旅游资源,扩充龙宫洞风景区的生态旅游功能,建设澎浪矶—马垱要塞沿江风光旅游带,开发古彭泽历史文化遗迹,成为长江旅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第四章旅游品牌建设
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九江旅游大品牌。
一、基本思路
1.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高起点做好市、县、景区、项目四级旅游规划。对《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进行修订,编制《九江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5—2010年);组织编制各县(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国家级、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含所属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着重组织修编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编制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组织编制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庐山国际会议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法定程序与技术标准,切实加强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批和执行。
2.塑造旅游品牌形象
利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申办“中国魅力城市”的丰硕成果,发挥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的大尺度旅游空间的优势,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九江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设计“一山(庐山)一城(浔阳)两水(长江、鄱阳湖)”旅游线路,完整体现“奇特山水、避暑胜地、候鸟王国、宗教圣地”的综合特点。着力构建“五星捧月”式的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即以庐山山体为主体、包括环庐山公路两旁主要景点的大庐山旅游区为中心,四周环绕:以市区(含八里湖)为主体的城市景观带,以石钟山、龙宫洞为主体的东线旅游带,以云居山、柘林湖为主体的西线旅游带,以永修吴城镇、共青开发区为主体的南线旅游带和以鄱阳湖水岸风光为主体的北线旅游带。
3.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古色旅游,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参与性强的旅游开发项目;重点建设云居山—柘林湖、庐山东林大佛、永修县吴城古镇候鸟、瑞昌市铜岭古铜矿遗址、修河流域旅游区、星子县鄱阳湖沙湖山和湖口县鄱阳湖古战场等重点旅游项目;着力推出“南昌起义策源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庐山别墅度假”、“庐山温泉休闲”、“东林寺·净土宗祖庭朝圣”、“鄱阳湖珍禽候鸟王国”等特色旅游产品;巩固与拓展区域旅游线路,使九江、庐山更为密切地融入“三峡—黄山”、“长江自然文化之旅”、“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等国内、省内重点旅游线路,提升九江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重点项目
1.建设30个重点旅游工程
表3:九江旅游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旅游区域
项 目 名 称
建设性质
投资预算
(万元)
备注
红色旅游区
修水县秋收起义红色旅游景区
修复扩建
6200
正在进行项目申报工作。
九江县岷山红色旅游景点
修复
4800
正在申请立项
彭泽县马垱炮台红色旅游景点
修复
300
正在规划设计
九江县马回岭火车站红色旅游景点
修复
500
正在申请立项
环庐山旅游区
庐山国际会议中心
新建
8500
正在进行工程设计
庐山东林大佛
新建
7500
总体规划审批阶段
庐山剪刀峡生态文化休闲接待中心
扩建
5000
规划设计阶段
星子县卧龙岗隐逸村
新建
2500
正在规划设计
星子县“桃花源之源”旅游度假村
扩建
3000
已完成基础设施工程
星子县秀峰风景名胜区深度开发
扩建
8000
正在规划设计
浔阳旅游区
九江八里湖旅游区综合开发
新建
12000
正在前期论证
九江市旅游商品交易市场
新建
3000
已选址,正在规划设计
浔阳旅游购物、特色饮食街区建设
改建
5000
正在选址、论证
九江县桃源仙境历史文化游览区
扩建
3000
正在招商引资
修河流域旅游区
武宁县柘林湖浪琴岛旅游度假村
新建
30000
宾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别墅群建设
武宁县步红旅游休闲娱乐城
新建
30000
已完成规划设计
武宁县太平山旅游景区综合开发
修复
7900
已批准立项
永修县柘林湖易家河国际温泉
休闲度假村
新建
26000
已编制项目规划
永修县柘林湖梦生山景区整体开发
扩建
23000
正在招商引资
永修县柘林湖鹿角尖国际会议中心
新建
89000
已批准立项
永修县云居山景区综合开发
扩建
8000
已完成基础设施
环鄱阳湖旅游区
湖口县天山旅游区综合开发
新建
5000
正在建设道路等前期工程
湖口县鄱阳湖口古战场娱乐中心
扩建
2000
已完成一期工程
湖口县石钟山景区扩建工程
扩建
13500
已拆迁部分公房建设
彭泽县桃红岭梅花鹿生态旅游系列开发项目
扩建
15000
已完成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星子县鄱阳湖沙漠旅游开发
新建
6000
正在规划设计
其他
瑞昌市铜岭商周铜矿遗址旅游开发
修复
11000
已完成规划设计
瑞昌市秦山风景名胜区综合开发
扩建
7500
已完成前期开发工作
瑞昌市峨嵋溶洞群风景区
新建
4600
已编制总体规划
共青城庐山国际高尔夫球会续建工程
完善
3000
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2.推出12条精品旅游线路
表四:精品旅游线路一览表
线路名称
景点构成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游
三叠泉、花径、仙人洞、庐山会址、美庐别墅、秀峰、白鹿洞书院等
九江历史文化修学游
浔阳楼、琵琶亭、烟水亭、锁江楼、陶渊明祠、岳母墓、濂溪墓、白鹿洞书院等
庐山别墅度假旅游
美庐别墅、芦林1号、老别墅的故事等
环庐山山水名胜游
莲花洞、马尾水、碧龙潭、三叠泉、海会寺、观音桥、栖贤寺、太乙村、秀峰、醉石、桃花源、石门涧、白居易草堂、东林寺、剪刀峡等
鄱阳湖口山水风光游
石钟山、江湖交汇、鞋山、古战场、国家森林公园、姑塘海关等
鄱阳湖候鸟王国之旅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云居山--柘林湖山水之旅
云居山、柘林湖
生态农业观光游
共青城农业生态示范区、九江县鸵鸟山庄、武宁县新光农庄等
佛教朝圣旅游
东林寺、真如寺、能仁寺、黄龙寺等
保健康复运动游
星子温泉休闲度假区、鄱阳湖水上乐园、共青城庐山国际高尔夫球会等等
“南昌起义策源地”红色旅游
庐山仙岩饭店、九江英租界海关、甘棠湖“小划子会议”遗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叶挺指挥部旧址、九江县马回岭火车站等
“秋收起义第一枪”红色旅游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秋收起义纪念馆、修水山口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统编纪念地等
第五章旅游产业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改革旅游经营机制入手,构建以旅游企业集团为主体的旅游大产业。
一、理顺体制
1.理顺景区管理体制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理顺庐山山上与周边山麓旅游景区之间的宣传招徕、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关系,逐步使山上山下旅游一体化;加快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实行规划、宣传、营销、管理“四统一”,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全面整合市区烟水亭、浔阳楼、琵琶亭、锁江楼、能仁寺、天花宫等旅游景点和歌舞、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以及KTV娱乐场所等文化旅游资源,组建市文化旅游总公司,做大做强九江文化旅游产业。
二、改革机制
1.实行旅游企业改制
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实行国有旅游企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资产重组的基础上,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的旅游集团,形成具有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九江大旅游产业群。
2.扩大旅游投资主体
坚持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外资、民资投入旅游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证券融资,积极推行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实现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发展旅游商品经济
深入挖掘全市旅游商品资源,加强研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高需求弹性的旅游商品,策划设计统一的九江旅游商品标识,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企业;在抗洪纪念广场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在九威大道建设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建立与健全全市旅游商品经济体系。
第六章旅游市场营销
以统一的品牌、统一的价格和统一的策略,开展大规模、多层面、具有轰动效应的整体营销行为,开拓和培育旅游客源大市场,
一、营销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国际旅游,突出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要求,针对我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实际状况,采取“巩固港、澳、台,主攻日、韩、新,拓展欧、美、澳”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同时注重培育沿海、沿江、沿京九线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形成开发、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
二、促销措施
1.集中宣传,整体促销
充分利用各类强势传播媒体,把城市宣传、旅游促销、对外招商结合起来,形成宣传合力,扩大九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每年定期举办1—2次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会旅游品牌,发挥综合效应。组织开展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整体促销活动,尤其注重后续业务的及时跟进,实现“开拓—巩固—培育—成熟”的预期目标。
2.设立促销专项资金
从全市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旅游整体促销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
3.建立咨询服务系统
在市区游客集散地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置触摸式旅游信息查询电脑显示屏;在星级旅游饭店摆放旅游资料架,免费提供九江旅游宣传资料;在市区街道路口设置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旺季、黄金周期间在城市主要入口处和市区中心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
4.健全营销网络
通过内招外聘,广揽人才,组建市旅游研发营销专职机构,进行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尤其是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与开发;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国内百强旅行社进驻九江,鼓励境外旅行社以股份或独资形式登陆浔城;逐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立遍及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和主要客源地国家与地区的旅游营销网络系统。
5.加强区域合作
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的原则,主动对接并融入“长三角”、“泛珠三角”、京九、长江等旅游经济圈(带),招徕国外、境外以及国内远端市场的客源;逐步消除地接陪同、交通限制等旅游障碍,建立无障碍旅游区。
第七章旅游设施建设
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创造美丽、便捷、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一、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建设
航空:恢复九江机场客运航班,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线;开展国内外旅游包机营运业务。
铁路:增加旅游团队卧铺票源,提供提前预订服务,并为旅游团队辟设绿色通道;增开九江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客源城市的直达客车;在旅游旺季或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期间增开旅游专列或加挂旅游车厢。做好九江至南昌城际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建设。
公路:优先安排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或改造计划;鼓励与扶持旅游汽车企业扩大营运规模,提高车辆档次;设置旅游汽车专用标志,创造便利、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在市汽车客运中心内辟设旅游客运专区,在庐山南、北登山公路入口处建设旅游中转区,高标准建设宋(溪)通(远)旅游公路,做好杭(州)瑞(丽)、银(川)福(州)高速公路江西段和九江长江公路二桥的前期准备与施工建设。
水路:建设、改造和完善长江、鄱阳湖、修河以及柘林湖水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购置各类旅游船只,开展水上旅游活动。
2.通讯设施建设
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图文传真等现代通讯设施,消除旅游景区的通讯信号盲区;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地安装IC卡电话;以《九江旅游信息网》为中心,建立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络,及时发布最新旅游信息,为中外游客提供咨询、预订服务。
3.市政设施建设
完善街道市容、商业贸易、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广播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娱乐、购物休闲、风味美食以及历史风情等特色街区,合理布局与建设市区旅游厕所,开通连接市区内主要旅游景点的观光巴士,设置国际通用标识、中英文对照交通指示标志以及外币兑换服务网点,完善入境旅游者自助旅游的配套设施。
二、接待设施
1.旅行社建设
按照“转轨改制,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对国有独资旅行社进行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鼓励旅行社行业内部进行资产重组,扶持组建国际旅行社,到2010年,全市旅行社总数控制在100家以内,其中国际旅行社8家左右;招引境内外国际旅行社在浔设立营销机构,建立市旅游营销中心进行集中经营。
2.旅游住宿设施建设
按照“控制数量,提高档次,规范服务,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全市星级旅游饭店达60家左右,其中五星级3家(市区、庐山、柘林湖各1家)。
3.旅游餐饮设施建设
在市区、庐山、主要旅游城镇和大型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旅游饮食一条街,发掘地方传统风味小吃与特色菜肴,扶持旅游餐饮企业以及“农家饭”、“渔家饭”、“竹筒饭”等独具特色的地方餐饮,全面提升社会餐馆的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
4.旅游娱乐设施建设
充分挖掘鄱湖灯彩、湖口青阳腔、幕阜茶戏、武宁山歌、都昌傩舞、湖口草龙等地方传统艺术资源,打造“春江花月夜”、“庐山恋歌”两台商业晚会,建设大型艺术表演场馆,定期举行演出活动;各主要旅游景区要组织固定时段、不同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表演,注重丰富游客的夜间娱乐活动。
第八章旅游行业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旅游法规与规章,坚持依法治旅,构建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
1.强化管理职能
市旅游局和各县(市、区、山)旅游局是同级政府主管所辖行政区域内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按照国家旅游行业管理规定,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管理体系;负责对旅游企事业单位统一实施行业管理;负责旅游规划、旅游项目、旅游企业设立的审批;相关部门制定涉旅文件、审批涉旅项目等,应事先征求同级旅游局的意见。
2.完善法规体系
积极宣传、贯彻和执行旅游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制订有关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商品研发与销售、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旅游规范性文件,全面规范全市旅游行业的经营行为。同时,积极开展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推进旅游设施档次和服务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3.加大执法力度
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物价、质监、安监等部门要定期进行联合执法,开展旅游市场的集中整治工作,着重于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与导游、旅游馆店、旅游交通四个方面的整治,严厉惩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无序竞争、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加强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定期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且未能及时整改到位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或设施设备,坚决予以关停;制定全市旅游紧急救援预案,严格执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全面推行旅游者人身保险。
二、行业自律
1.健全行业协会组织
市旅游协会要在加强对旅行社分会、旅游饭店分会指导、管理的同时,积极筹备建立旅游景区、旅游商品、旅游交通和导游等行业分会,逐步形成覆盖全市旅游行业的协会组织网络。
2.强化行业自律职能
制订旅游行业经营规范,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避免恶性竞争。
第九章旅游教育培训
贯彻实施“科教兴旅”战略,健全全市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职业教育
1.加强旅游高等教育
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要扩大招生规模,增强师资力量;九江工程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南昌大学共青分院等高等院校要开办旅游专业教育,形成较完整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
2.注重旅游职业教育
庐山旅游中等专业学校、九江外事旅游学校、九江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增辟旅游专业项目,扩大招生规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旅游用工制度
积极改革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使旅游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旅游职工队伍的主要
二、专业培训
1.建立旅游培训基地
市旅游局与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联合创办旅游培训基地,制订旅游专业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分专业对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抓好导游资格证和等级证、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经理资格证、旅游涉外工作人员英语达标合格证、工人技术等级证的有关培训、考核、发证、上岗、检查等工作。
2.辟设多种教育培训渠道
支持旅游企业自行建立岗位培训机制,倡导旅游企事业单位选送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脱产或在职学习,鼓励旅游从业人员自学成才。
3.积极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注重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优惠待遇,为发展九江大旅游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十章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1.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市政府成立构建大旅游推进小组,定期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部署阶段性旅游工作重点,协调解决涉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具体事宜。
2.明确职能部门责任。
各涉旅相关管理部门要大力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旅游经营行为,切实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与卫生的长效检查机制,预防旅游安全事故和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确保广大游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加大资金投入。
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旅游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并视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各地方财政也要安排适当资金,用以扶持发展旅游业。
4.增强市民旅游意识。
继续利用《中国九江网》“我为九江献一策”专栏,广泛征求网民对发展九江大旅游的意见和建议,激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热爱旅游、关注旅游的热情,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十一章九江旅游业2020年远景目标
通过2006—2020年连续15年的不懈努力,全市旅游资源得以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体系更为完备,旅游设施齐备完善,旅游服务优质高效,旅游行业的管理、经营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旅游标准,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城市具备现代化的旅游功能和成熟的国际交流机制,城市面貌具有艺术性、开放性和自然性,城市建筑及设施达到国际水准,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先进行列,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生态、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东方山水历史文化名城。
预计到2020年,我市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可达8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接待国内旅游者可达3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分别增长3倍和6倍;旅游业总收入可达340亿元,约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8%,真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