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消息“朝看东湖黄鹤楼,午览岳麓橘子洲,夜游香江深圳湾”,武深高铁的全面贯通,让鄂湘粤三地市民迈入“4小时双城生活圈”。
7月18日,由深圳晚报、潇湘晨报和本报共同举办的2012粤湘鄂(城际高铁)旅游商洽会在深圳大鹏新区举行。来自武深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专家、主要景点及旅行社的100多名嘉宾应邀参加会议,热议高铁机遇。
加强高铁沿线跨区域合作
高铁给沿线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局长张侠介绍:广深高铁团一个春节就能组上千个团,现在武汉旅游景点高铁客增幅都在30%以上。年前深圳市旅游局曾到武汉等地组织推介会,邀请武汉市民到深圳看海,受到武汉游客的热烈欢迎。
如何加强高铁沿线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三地媒体主动担当了推进者的角色。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丁时照表示,媒体不应只是社会的旁观者,还应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参与社会的活动,服务大局。他认为,高铁的开通打造了4小时生活圈,形成三省同城的新格局。“三省居民无论北上还是南下从此就像走亲戚一样方便。”
武汉市旅游局市场促进处处长徐铁柱在会上表示,高铁拉近了城市距离,旅游商洽会是高铁旅游发展的开端,类似主题活动今后可以多开展。
与会代表签订合作备忘录
7月18日下午,与会三地的旅游主管部门、媒体、旅游企业共同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与会嘉宾就三地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宣传推广、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并初步达成政策互惠、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市场互动的协作意向。并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政府携手合作,为三地旅游市场的协同发展搭建互动平台。二是旅游企业资源共享,跨界合作,共同打造武深高铁城际游品牌。三是媒体联手、媒企合作,共同营造三地良好的旅游氛围。
与会的专家对这一框架协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深圳市旅游规划开发专家宋丁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高铁开通是机遇也是挑战,将给旅游市场带来深刻的变革。一城一地的各自开发的模式已经过时,必须进入区域合作的新阶段。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观志认为,从2008年开始,旅游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阶段。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的过剩严重。旅游产业必须观念变革,以适应高铁时代旅游的新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合作、集成创新是破解瓶颈的良方之一。
高铁给旅游业注入兴奋剂
武汉至深圳高铁的开通给沿途三省各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如何打破地区体制、观念、资源、管理各方面的瓶颈和障碍,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资源,实行互利、合作、多赢,也是摆在三省旅游人面前的一道新的时代命题。
“2012粤湘鄂(城际高铁)旅游商洽会的召开给各地旅游业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湖北省咸宁市旅游局副局长吴国龙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铁的开通为沿线城市的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也使咸宁市的品牌形象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得到充分发展。
据了解,各地旅游界同行都期待着这一次三省旅游业的友好“结义”能带来三省旅游业的全新发展,让高铁带来的福祉,更加广泛地惠及普通百姓,为高铁新时代,全国旅游产业实现城际间合作提供成功的范例。
相关链接
武深高铁是武汉直达深圳北的一条高速铁路。2012年4月1日,广深高铁1与武广高铁2实现全面联通,武汉与深圳直达高铁正式运营,两地每天有20趟高铁往返。目前从深圳北直达武汉沿途有14个停靠站,但各车次停靠站点差异较大,其中最多的一趟列车停靠9个站点,耗时5小时11分钟,最少仅停靠3个站点,耗时4小时11分。
来源:楚天都市报